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农村的脊梁(上

    信息发布者:张中国
    2018-08-28 18:20:33   转载

    编者按品质发展的推进,重点在农村,后劲也在农村。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齐头并进,大棚“两改”如火如荼,农民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为品质寿光建设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我市大力实施农村“领头雁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农村带头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村党组织书记群体品牌在全国上下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95周年之际,特推出系列报道《农村的脊梁》,寻找让农村发展蓬勃盎然的答案,去寻找寿光不同村庄的“领头雁”所具备的共同气质。

        农村的脊梁(

      七月的寿光,处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气象。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形势下,1至5月份,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52.5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9%和7%,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收入、银行机构存贷款余额、进出口总额、实际到账外资等5项指标总量均居潍坊第一。

      “品质寿光”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始终离不开“农村、农业、农民”这个根本。

    农村:66个村摘掉“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一位父辈党员干部说过,农村最大的问题在于人心,人心不聚,发展难继。用这话用形容“软弱涣散村”再合适不过。之所以薄弱,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村经济不前,入不敷出,更因为这些村子大都是多年出名的“问题村”,班子涣散,更有甚者,两委工作瘫痪,干群如散沙,诉求靠上访。

      侯镇李家官庄村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春节前因原党支部书记辞职,村委“空壳”长达半年,在外经商的李志鹏临危受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成立了新“班子”。新“班子”上任后,土地调整成为要做的第一件事。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亦因此,25年没人敢打它的主意,新“班子”选择拿土地当“开头炮”亦深思熟虑:一方面,调整土地已经成为村民最强烈的诉求,相较于人地矛盾,土地过于零散更让村民们头疼不已,一亩地被分成三四处,有的一家子有十几块位置不同的土地,因为大型的农业器械无法进入,许多村民不得不人工收割;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为农民谋生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机会,不少农民对经营土地的兴趣减弱,如何依托这些土地激发村子发展的活力迫在眉睫。更深处的原因,是李志鹏想通过调地这个事把“班子”拧成一股绳。

      这期间,不少村民对土地调整不理解、不满意,认为动了自己的“奶酪”,几次三番阻拦闹事。有的村民把村“两委”用来调地过程的相机摔了,有的拎着菜刀恐吓村干部……各种各样的问题层出不穷。“整个过程公开、公平、公正,咱是为了老百姓,坐得端行得正,怕啥?问题不怕多,就怕人心散。”李志鹏的这股子韧劲,感染着其他班子成员,白天串门子、钻棚子了解民意,晚上开会讨论意见寻找解决办法……3400亩土地,980户3000余人,整整3个月,新班子硬是做通了全体村民的工作完成土地调整,并将2300余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了育苗合作社,村民每年仅靠土地流转就能得到八九百块钱,远远超出老百姓每亩三百块钱的期望。尽管李志鹏因为调地瘦了9斤,但这事儿却让老百姓对新“班子”心服口服!

      农村要想发展,一户也不能落下。村子的数百双眼睛看着村支书,跟着村支书走,这其中不仅有信任,更有沉甸甸的责任。针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村(社区)党组织,如何治“软”?针对发展思路不明晰的村级党组织、经济发展缓慢的村,如何治“弱”?针对干群关系复杂、矛盾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如何治“散”?一子之动,全盘皆活。过去的一年,侯镇李家官庄这样的故事在全市其他各村不胜枚举。正是在这些优秀村级党员干部队伍的担当引领下,“软弱涣散村”已悄然成为历史。

    农业:4.11万亩土地上建起5600多个大棚

      大棚蔬菜产业在寿光落地开花,进而发展到全国,这20多年蔬菜产业的发展让寿光农业在全国声名鹊起,也为寿光的老百姓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当前,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下,农业也到了需要转型的重要节点。在我市,摆在设施农业转型面前的主要矛盾有两个:一个是长年积累、多种因素造成的人地矛盾;一个是很多蔬菜大棚老旧,落后于当前蔬菜产业发展水平的产投矛盾。

      自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后,我市大胆提出“大田改大棚、旧棚改新棚”的大棚“两改”决策部署,将其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增收的重要举措。有了政策指引,全市有关村的党组织带领村民们掀起了一场大棚“两改”的热潮。全域推进大棚“两改”,并非“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在具体工作推进过程中,如何根据实际情况探索适合本村的产业发展路径,成为了各村的着力点。

      由洛城街道组织屯西等村的村民到化龙建设了一处由高标准蔬菜大棚组成的“飞地园区”,为土地空间不足的村子发展农业提供了一条可借鉴路径;文家街道桑家营子村通过土地调整“集中流转”,400个老旧棚换成了160个新式农业车间,不仅破解了人地矛盾,为农民经济增收找到新路径,还为农业转型提供了借鉴;化龙镇辛桥村利用“两改”流转土地250亩,通过流转发包差价为集体收入增加了5万元,以此作为修建排水沟、建设美丽村庄的资金……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两改”面积4.11万亩、大棚5600多个。

      寿光是一片厚重而又充满激情的土地。文化的传承,历史的积淀,创新的火花始终在这里闪耀,塑造了寿光人民特殊的禀赋,那就是高度的创造力和科学精神。“事争一流、干事创业”的理念已深深铬在每一位寿光人的心中。

      寿光因菜闻名,菜农因菜而富,寿光市大力推动大棚“两改”,是在充分考量全市农业传统优势下的顺势之举,是在现如今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形势下的突破创新之举,大棚两“改”,改的不仅是每一个村庄新建大棚、旧棚翻建的数量,更是农业在新常态下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有效配置现有资源的关键性举措,这也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旨要求。

     农民:服务群众“无缝隙”的975个服务站

      一场为时4天的“查岗风暴”实实在在地震惊了田柳镇农村干部队伍。这事儿还得从3月4日的一场大会说起,这一天,田柳镇所有的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接到开会通知,会议一开始,镇党委负责人便宣读了一份督查情况通报,“无人值班”、“制度未上墙”“未见公开栏”……68个村村村查到,存在的问题一一点出,暗访现场的视频、照片等影像资料一应俱全。对照检查标准,只要一条不合格,对有关村至少罚款50元。其中查到无人值班的,除值班人员接受100元处罚外,村党支部书记和社区总支书记各连带罚款100元。

      “服务就得有个服务的样子。”田柳镇在调研学习的基础上,推出了一套软件和硬件一起、人查和机查结合的岗位检查制度。在辖区内的每一个社区和村党群服务站点,均安装视频探头,通过萤石云视频平台进行实时监控,工作人员在岗与否、站点设置是否符合规范等一目了然。在实时监控抽查的基础上,镇党委还为党建办配备了一辆电动车、一台照相机,专门用于督查党群服务体系中的制度、牌匾、人员值班、为民办事记录情况、公开栏和值班人员服务质量等情况,每项检查必须拍照留档。检查人员由镇党政办和纪委共同组成督查组,每周抽查一次,每月最少普查一次。       

      以前在农村,村干部除了处理村里的大事小事,还要忙活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尤其在农忙季节,村委常常唱起“空城计”,村民们要办事,得满村找人,甚至有时找到蔬菜大棚里去。今年以来,我市在975个村推行三种服务模式:一是集中办公服务,根据各村实际,每月或每周固定几天时间,由村“两委”干部集中办公,研究讨论工作,解决群众需求诉求;二是村干部轮值服务,除集中办公时间外,各村每天至少确定1名村“两委”成员在办公室值班,为群众办理服务事项;三是电话预约服务,在村内显著位置公布村干部联系电话,确保群众能在第一时间找到人、办成事。

       作为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寿光的优秀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正引领着村民推动村级经济社会发展踏上新征程、开创新局面。

     (记者 李倩)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